原標題:悟到中醫:人體茶壺陽氣論!(理解陰陽)
中醫基礎理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陰陽。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發生並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從治病方面來說呢,陰陽失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而偏勝偏衰和互損又是其基本表現形式,因而在把握陰陽失調狀況的基礎上,用各種治療方法調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損,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是治療疾病的最重要的原則。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但是我們明白概念,也看了很多書,卻總也分不清陰陽之所指。或什麼才是陰陽平衡,或曰陽主陰從,或曰陽為功能,陰為物質,或曰陽為津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看得越多,覺得自己知道的就越少,思維就越混亂。近幾日又把這些理論揉在一起仔細思考時,突然想到了朋友的茶壺。
人生一茶壺,人體又何嘗不是一茶壺?用茶壺之理論正能統一諸多不一的陰陽學術觀點,有一種峰迴路轉、豁然開朗的感覺。不吐不快,故銘之。
人體稟受父母之精,得天地之氣而化生,其形成之時,則水平火秘,即保持一種水火相對平衡的狀態,就好像茶壺的火始終在壺底那一塊天地,而不蔓延到茶壺兩旁;茶壺的水始終保持茶壺的容量大小而不外溢。此《內經》所謂「陰平陽秘」也。
人體一茶壺理論系統包括:
1、茶壺下面的真火,此為陽氣。
此類陽為先天真陽,人體壽命之本。藏秘則固,煩勞則張;密則壽,張則夭。多少由先天稟賦而定,受外界補充的機會小,後期會慢慢消耗,只能自己愛護。
2、茶壺中的水氣,此為陰氣,亦可叫真陰。
即使水溫始終保持在100℃的水凝下降之氣。與真陽之火相對應。火的溫度超過100℃,但水溫始終能保持100℃而不變,化學物理叫沸點。正是水火上下相交則產生氣化,而生津液之陽。
3、茶壺中的水,此為陰。
此類陰亦可叫精,藏於五臟六腑之中。此類陰的多少量變,由火的大小而定。也受先天稟賦影響,同時亦可得飲食營養之濡養而不斷補充。
4、茶壺向外發散的水蒸氣。此類氣,動則為陽,為正常體液;靜則為陰,為異常體液。
動是水蒸氣,包括人體的津血,也就是現代醫學講的血液、血管外液。如果氣化後在人體內因寒而凝,則由動而靜,由陽而陰了。由茶壺之火汽化壺中之水而來。
在以上四個系統理論指導下,就可以統一內經的陰陽說,亦可證明火神派的陽主陰從,也可統一胡希恕先生講的仲景陰陽論(即仲景書中的陽多指津血)。亦可證明醫家的陰陽合而為一,分則為二。陰陽互根,陽以陰為體,陰以陽為用。。。。等等各種陰陽學說。
在此茶壺理論系統中,各家的學說解釋如下:
《內經》:「陰平陽秘」。
此陰為水陰,此陽為火陽。陰平者,不能過也,像茶壺一樣如果水溢於茶壺之外,則火將熄滅矣。陽密者,不能過也,如炭火之星,在壺底保持水開的狀態則最佳。火過大,則炭火將被大量消耗,而茶壺中的水也將越來越少,故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
從這裡也可以悟出一點,陽證可以轉入陰證,而陰證卻很難轉入陽證。為什麼呢?
當火過大時,茶壺水又充足,水就可能因火過大則溢於壺外,從而水來滅火而轉為陰症。故平素陽虛體質,得傷寒熱證時,容易得陰證,因為平素水旺於里。而平素陰虛體質,得傷寒時則易得陽證,因為平素火旺於外。人體諸多陰陽變化,均可以一茶壺而論之。
「火神派」:陽主陰從。
以陽為主的理論思想,亦可從茶壺中得來。陰水的增減與汽化,全由茶壺下面那一點真火得來。火力不足,汽化不足,人體津血將為之運化失力或不運,不運則靜,靜則為陰,凝而為水,全身一片陰寒之氣。在脈則表現為遲、微細、無力、澀等。火力過大,而不能秘藏,則陽氣外張,或為精絕(茶壺中的水將為之燒乾),或在體液則表現為脈洪大有力而數。故曰:「陽主陰從」,陰之變化全由陽之主宰。故火神派治病重視陽氣。陽氣不足則補之,陽氣浮越則引之。此中變化莫測,唯仲景能見。
仲景《傷寒論》曰陽者,氣化運動之津液血液也。此胡希恕論之比較詳細。可見,論陰陽者,唯仲景能看透其中之妙,故不論真火真陰,而但論可視可見可尋之人體津血,由此而陰陽俱在其中矣。陽微則津液為之凝泣,陽甚則津液為之滿,而五臟六腑之精絕矣。正如壺外火大,汽化蒸汽之液滿溢,而壺中之水將不久矣。
若但論真火,而不知氣化,水火之形跡難求,臨床治療將難以下手。不利於指導臨床。故治萬病必宗仲景!故仲景治脈微細之亡陰液者,不以生地之類以補液,但以四逆人蔘之類以補虛補氣,此重陽氣者之舉措也。後世有言「有形之液不可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以茶壺論之則容易之極,汽化之液不足,若補壺中之液者,有陰不平而溢之患,甚者水溢於外而火必亡於頃刻。故當急補壺下之火,則汽化之液自生。
陰陽平衡:縱觀《周易》、《內經》諸言,書中未提一句「陰陽平衡」,可見陰陽平衡乃後世之言。然細論陰陽之平衡則又無形跡入手,何為陰?何為陽?陰陽本就所指廣泛,又得互根之體,合而為一,分而為二,此平衡者論數量乎?論大小乎?論功能乎?人要如何才能陰陽平衡?愚以為,此論不好論說。此平衡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轉化而已也。從茶壺論可知,陽包括火和汽化之液,而陰則指壺中之水。此二者本無比較多少的可比性,何以平衡?此平衡者,身體之反應也。故還當以陰平陽秘之說方為正論。
責任編輯:
悟到中醫:人體茶壺陽氣論!(理解陰陽)
原標題:悟到中醫:人體茶壺陽氣論!(理解陰陽)
中醫基礎理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陰陽。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發生並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從治病方面來說呢,陰陽失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而偏勝偏衰和互損又是其基本表現形式,因而在把握陰陽失調狀況的基礎上,用各種治療方法調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損,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是治療疾病的最重要的原則。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但是我們明白概念,也看了很多書,卻總也分不清陰陽之所指。或什麼才是陰陽平衡,或曰陽主陰從,或曰陽為功能,陰為物質,或曰陽為津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看得越多,覺得自己知道的就越少,思維就越混亂。近幾日又把這些理論揉在一起仔細思考時,突然想到了朋友的茶壺。
人生一茶壺,人體又何嘗不是一茶壺?用茶壺之理論正能統一諸多不一的陰陽學術觀點,有一種峰迴路轉、豁然開朗的感覺。不吐不快,故銘之。
人體稟受父母之精,得天地之氣而化生,其形成之時,則水平火秘,即保持一種水火相對平衡的狀態,就好像茶壺的火始終在壺底那一塊天地,而不蔓延到茶壺兩旁;茶壺的水始終保持茶壺的容量大小而不外溢。此《內經》所謂「陰平陽秘」也。
人體一茶壺理論系統包括:
1、茶壺下面的真火,此為陽氣。
此類陽為先天真陽,人體壽命之本。藏秘則固,煩勞則張;密則壽,張則夭。多少由先天稟賦而定,受外界補充的機會小,後期會慢慢消耗,只能自己愛護。
2、茶壺中的水氣,此為陰氣,亦可叫真陰。
即使水溫始終保持在100℃的水凝下降之氣。與真陽之火相對應。火的溫度超過100℃,但水溫始終能保持100℃而不變,化學物理叫沸點。正是水火上下相交則產生氣化,而生津液之陽。
3、茶壺中的水,此為陰。
此類陰亦可叫精,藏於五臟六腑之中。此類陰的多少量變,由火的大小而定。也受先天稟賦影響,同時亦可得飲食營養之濡養而不斷補充。
4、茶壺向外發散的水蒸氣。此類氣,動則為陽,為正常體液;靜則為陰,為異常體液。
動是水蒸氣,包括人體的津血,也就是現代醫學講的血液、血管外液。如果氣化後在人體內因寒而凝,則由動而靜,由陽而陰了。由茶壺之火汽化壺中之水而來。
在以上四個系統理論指導下,就可以統一內經的陰陽說,亦可證明火神派的陽主陰從,也可統一胡希恕先生講的仲景陰陽論(即仲景書中的陽多指津血)。亦可證明醫家的陰陽合而為一,分則為二。陰陽互根,陽以陰為體,陰以陽為用。。。。等等各種陰陽學說。
在此茶壺理論系統中,各家的學說解釋如下:
《內經》:「陰平陽秘」。
此陰為水陰,此陽為火陽。陰平者,不能過也,像茶壺一樣如果水溢於茶壺之外,則火將熄滅矣。陽密者,不能過也,如炭火之星,在壺底保持水開的狀態則最佳。火過大,則炭火將被大量消耗,而茶壺中的水也將越來越少,故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
從這裡也可以悟出一點,陽證可以轉入陰證,而陰證卻很難轉入陽證。為什麼呢?
當火過大時,茶壺水又充足,水就可能因火過大則溢於壺外,從而水來滅火而轉為陰症。故平素陽虛體質,得傷寒熱證時,容易得陰證,因為平素水旺於里。而平素陰虛體質,得傷寒時則易得陽證,因為平素火旺於外。人體諸多陰陽變化,均可以一茶壺而論之。
「火神派」:陽主陰從。
以陽為主的理論思想,亦可從茶壺中得來。陰水的增減與汽化,全由茶壺下面那一點真火得來。火力不足,汽化不足,人體津血將為之運化失力或不運,不運則靜,靜則為陰,凝而為水,全身一片陰寒之氣。在脈則表現為遲、微細、無力、澀等。火力過大,而不能秘藏,則陽氣外張,或為精絕(茶壺中的水將為之燒乾),或在體液則表現為脈洪大有力而數。故曰:「陽主陰從」,陰之變化全由陽之主宰。故火神派治病重視陽氣。陽氣不足則補之,陽氣浮越則引之。此中變化莫測,唯仲景能見。
仲景《傷寒論》曰陽者,氣化運動之津液血液也。此胡希恕論之比較詳細。可見,論陰陽者,唯仲景能看透其中之妙,故不論真火真陰,而但論可視可見可尋之人體津血,由此而陰陽俱在其中矣。陽微則津液為之凝泣,陽甚則津液為之滿,而五臟六腑之精絕矣。正如壺外火大,汽化蒸汽之液滿溢,而壺中之水將不久矣。
若但論真火,而不知氣化,水火之形跡難求,臨床治療將難以下手。不利於指導臨床。故治萬病必宗仲景!故仲景治脈微細之亡陰液者,不以生地之類以補液,但以四逆人蔘之類以補虛補氣,此重陽氣者之舉措也。後世有言「有形之液不可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以茶壺論之則容易之極,汽化之液不足,若補壺中之液者,有陰不平而溢之患,甚者水溢於外而火必亡於頃刻。故當急補壺下之火,則汽化之液自生。
陰陽平衡:縱觀《周易》、《內經》諸言,書中未提一句「陰陽平衡」,可見陰陽平衡乃後世之言。然細論陰陽之平衡則又無形跡入手,何為陰?何為陽?陰陽本就所指廣泛,又得互根之體,合而為一,分而為二,此平衡者論數量乎?論大小乎?論功能乎?人要如何才能陰陽平衡?愚以為,此論不好論說。此平衡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轉化而已也。從茶壺論可知,陽包括火和汽化之液,而陰則指壺中之水。此二者本無比較多少的可比性,何以平衡?此平衡者,身體之反應也。故還當以陰平陽秘之說方為正論。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