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三歲的孩子是媽媽的第一道坎」、孩子太能折騰了,我都快被逼瘋了。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叛逆期是孩子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的希望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父母有不當的行為,將會引發孩子一系列叛逆的舉動。
很多家長對此非常苦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那今天我就給大家推薦一個最簡單、最有效而且過程很愉悅的解決方案;
那就是多讀兒童繪本,多讀《大衛不可以》這本繪本;
《大衛 不可以》是由美國著名的繪本大師大衛香農創作的;
他能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大衛不可以》已在全球範圍內發行了超千萬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搗蛋鬼。
也為成千上萬個孩子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感,平穩度過了關鍵的叛逆期,受到來自全世界各地媽媽們的擁簇。大衛香農和他的代表作大衛究竟幹了,什麼讓小朋友們如此喜歡他呢?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極其調皮的孩子和一個瀕臨奔潰媽媽之間一系列的故事,整套書有《大衛惹麻煩》、《大衛上學去》和《大衛,不可以》三冊;
每一個看過《大衛,不可以》的孩子都非常喜歡他。
又大又圓的腦袋,稀疏的頭髮,賊溜溜的小眼睛、三角鼻再加上大嘴巴配上壞壞的笑容,簡直就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化身。
精力充沛、機靈、對外界充滿好奇、什麼都想干,什麼都能去干。
天真無邪、總是把家裡搞得一團糟,在家裡隨心所欲、任意而為,可以在牆壁上亂寫亂畫、把浴室變成一個沼澤地、頭戴鐵鍋敲得叮噹亂響、在家打棒球……
何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秩序感呢?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去嘗試所有的新鮮事物,但是孩子本身是沒有規則和秩序的概念,只有我想要這樣做和我願意這樣做。所以家長在建立孩子良好的秩序感時一定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比如想要把手洗乾淨有哪些步驟,比如東西為什麼要歸位、比如在不同的場所需要遵守什麼規則。孩子在錯誤中取得很多行為的邊界——哪些事情會受到媽媽的鼓勵和點贊,哪些事情是「不可以的」,做了以後會受到「懲罰的」。要解釋清楚「不可以」的事情,建立了孩子最初的規則感。
如何通過讀《大衛不可以》來讓孩子掌握秩序和規則呢?有人說:繪本故事具有療愈的能力,可以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排解自己的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
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繪本世界,通過設身處地的去感知故事主人公的立場和感受,從而深刻的領悟繪本的主題,這是繪本最大的魅力所在。
如何讓孩子投入到繪本世界中呢?通過伴讀和發問去引領孩子進入繪本世界。比如:媽媽:大衛在做什麼呢?(孩子:他想要去拿魚缸)
媽媽:這樣拿魚缸會怎麼樣呢?(孩子:魚缸會摔壞)
媽媽:魚缸摔壞了會怎麼樣呢?(孩子:小魚會死掉)
媽媽:還有呢?(孩子:地上會弄濕)
媽媽:還有呢?(孩子:大衛會受傷)
媽媽:媽媽會怎麼樣呢?(孩子:媽媽要收拾玻璃渣子)
媽媽:還有呢……
讓孩子充分的認識到做這件事會引發什麼事情出來,還可以讓孩子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慮事情。
媽媽:如果你是大衛,你會怎麼做呢?(孩子:…….)
從而很好的引導孩子去認識事物,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育兒過程中,我們大人往往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認知上去要求孩子。
你不可以這樣、你不可以那樣……
長此以往孩子容易走極端,要麼選擇反抗變得叛逆,要麼選擇退縮,變得膽小而敏感;
孩子之所以稱之為孩子,就是因為涉世未深,不懂世間的規律和秩序。
光顧著想要孩子懂事和有秩序,難道我們不應該告訴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和為什麼不能做嗎?
想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和高度去對話和交流,放下所謂大人的身段和權威才是教好孩子的第一步。
大衛乖……我愛你!大衛之所以總是挑戰媽媽的底限,其實是想確認媽媽到底有多愛他,當媽媽一再告訴他,大衛我很愛你,是給孩子安全感。
對於家裡有寶寶的你,也要告訴淘氣的孩子,雖然你很淘氣,但是媽媽真的非常非常愛你。
因為愛和尊重是孩子成長中最好的養分。
《大衛不可以》正確的打開方式,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調皮搗蛋了
有人說「三歲的孩子是媽媽的第一道坎」、孩子太能折騰了,我都快被逼瘋了。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叛逆期是孩子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的希望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父母有不當的行為,將會引發孩子一系列叛逆的舉動。
很多家長對此非常苦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那今天我就給大家推薦一個最簡單、最有效而且過程很愉悅的解決方案;
那就是多讀兒童繪本,多讀《大衛不可以》這本繪本;
《大衛 不可以》是由美國著名的繪本大師大衛香農創作的;
他能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大衛不可以》已在全球範圍內發行了超千萬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搗蛋鬼。
也為成千上萬個孩子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感,平穩度過了關鍵的叛逆期,受到來自全世界各地媽媽們的擁簇。
大衛香農和他的代表作
大衛究竟幹了,什麼讓小朋友們如此喜歡他呢?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極其調皮的孩子和一個瀕臨奔潰媽媽之間一系列的故事,整套書有《大衛惹麻煩》、《大衛上學去》和《大衛,不可以》三冊;
每一個看過《大衛,不可以》的孩子都非常喜歡他。
又大又圓的腦袋,稀疏的頭髮,賊溜溜的小眼睛、三角鼻再加上大嘴巴配上壞壞的笑容,簡直就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化身。
精力充沛、機靈、對外界充滿好奇、什麼都想干,什麼都能去干。
天真無邪、總是把家裡搞得一團糟,在家裡隨心所欲、任意而為,可以在牆壁上亂寫亂畫、把浴室變成一個沼澤地、頭戴鐵鍋敲得叮噹亂響、在家打棒球……
何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秩序感呢?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去嘗試所有的新鮮事物,但是孩子本身是沒有規則和秩序的概念,只有我想要這樣做和我願意這樣做。
所以家長在建立孩子良好的秩序感時一定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比如想要把手洗乾淨有哪些步驟,比如東西為什麼要歸位、比如在不同的場所需要遵守什麼規則。
孩子在錯誤中取得很多行為的邊界——哪些事情會受到媽媽的鼓勵和點贊,哪些事情是「不可以的」,做了以後會受到「懲罰的」。
要解釋清楚「不可以」的事情,建立了孩子最初的規則感。
如何通過讀《大衛不可以》來讓孩子掌握秩序和規則呢?
有人說:繪本故事具有療愈的能力,可以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排解自己的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
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繪本世界,通過設身處地的去感知故事主人公的立場和感受,從而深刻的領悟繪本的主題,這是繪本最大的魅力所在。
如何讓孩子投入到繪本世界中呢?
通過伴讀和發問去引領孩子進入繪本世界。
比如:媽媽:大衛在做什麼呢?(孩子:他想要去拿魚缸)
媽媽:這樣拿魚缸會怎麼樣呢?(孩子:魚缸會摔壞)
媽媽:魚缸摔壞了會怎麼樣呢?(孩子:小魚會死掉)
媽媽:還有呢?(孩子:地上會弄濕)
媽媽:還有呢?(孩子:大衛會受傷)
媽媽:媽媽會怎麼樣呢?(孩子:媽媽要收拾玻璃渣子)
媽媽:還有呢……
讓孩子充分的認識到做這件事會引發什麼事情出來,還可以讓孩子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慮事情。
媽媽:如果你是大衛,你會怎麼做呢?(孩子:…….)
從而很好的引導孩子去認識事物,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育兒過程中,我們大人往往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認知上去要求孩子。
你不可以這樣、你不可以那樣……
長此以往孩子容易走極端,要麼選擇反抗變得叛逆,要麼選擇退縮,變得膽小而敏感;
孩子之所以稱之為孩子,就是因為涉世未深,不懂世間的規律和秩序。
光顧著想要孩子懂事和有秩序,難道我們不應該告訴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和為什麼不能做嗎?
想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和高度去對話和交流,放下所謂大人的身段和權威才是教好孩子的第一步。
大衛乖……我愛你!
大衛之所以總是挑戰媽媽的底限,其實是想確認媽媽到底有多愛他,當媽媽一再告訴他,大衛我很愛你,是給孩子安全感。
對於家裡有寶寶的你,也要告訴淘氣的孩子,雖然你很淘氣,但是媽媽真的非常非常愛你。
因為愛和尊重是孩子成長中最好的養分。